《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日前,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其中,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其他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備受矚目。這是有關方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部署,也是事關文藝、文化和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具體設計和安排,意義顯而易見。而重點領域所涉的文藝類別與方向,則可以說是為文藝服務國家戰略部署提供了有效路徑和目錄參考。
在宣傳貫徹黨的各項政策、服務國家工作大局方面,文藝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揮優良傳統,深扎生活沃土,到廣闊的農村大地去體驗生活、攫取素材、書寫人民創造實踐的偉大史詩;同時,又通過送文化下鄉、送歡樂下基層和各項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把藝術創造的成果回饋沃土、回饋鄉村,體現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的本質特征。由于地區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經濟社會條件,鄉土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初級、比較分散的階段。雖然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等相關實踐探索及“深扎-回饋”機制為推動文藝繁榮、協調文化共享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些年來各地在盤活鄉村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等方面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和成績,但文藝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顯然還有很廣闊的空間。在我國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向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新發展階段,在廣闊鄉村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文藝大有可為。
農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數,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黨和國家的高瞻遠矚。對于文藝和文化來說,在廣闊鄉村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藝術類型、民間技藝和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等,其豐富繁多,無疑是推動發展的一個重要基數。2015年全國戲曲普查報告顯示,全國共有348個戲曲劇種,而許多大的劇種更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還有刺繡、剪紙、風箏、年畫、臉譜、木雕、織錦等大量的民間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如何在新發展理念中把這些基數轉變為包括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和文藝繁榮的發展新動能呢?
在筆者看來,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充分挖掘文藝資源中所蘊含的生產力發展要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積極傳導到了審美欣賞、旅游出行等諸多方面,為文藝生產、文旅融合提供了大量新的機遇,而有效地梳理和激活鄉村文化資源,進而使之形成一種自我造血的內在機制,乃至建立具備更高的質量、效能和貢獻的生產力發展格局,恰恰是協調發展不平衡的有效方式。二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辯證認識文藝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特色集聚。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有比較好的例子,如湖北推進“一縣一品”建設、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等,用個性化、特色化的建設,協調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而從《意見》所列的重點領域中,像“文旅融合”體現出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的用意、“數字文化”體現出新的前沿方向,則帶有較強的特色引導和聚集效應。三是從文藝繁榮的角度,充分發揮人的因素,積極動員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做鄉村振興的實踐者、參與者、推動者,為鄉村文藝資源的挖掘整理、文藝人才的培訓提升以及藝術形態、文化業態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不斷作出新的貢獻。藝術來源于生活,火熱實踐無疑是鑄就藝術高峰的重要路徑。
在新的時代征程上,文藝和文化發展面臨著新的課題。美好生活的期待、美好鄉村的愿景是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人文要素和審美品質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兑庖姟钒选拔幕a業”作為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重要抓手,既體現了文化共享的人民性和融合發展的時代性,也反映出了尊重、服務和釋放人民生產力、創造力的嶄新內容。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豐富藝術創造的路徑、提升藝術創造的境界,在廣闊的鄉村大地上書寫文藝工作者的情懷、擔當和熱血,必將綻放更加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