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
——我心中的京劇大家沈福存先生
我的慈父、我的嚴師沈福存先生離開我們100多天了。無盡的思念和哀痛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他的音容笑貌、他生前的諄諄教誨,不斷地出現在我面前。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聆教訓杳無聲……
——沈鐵梅(重慶市文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
沈福存、沈鐵梅父女雙獲“金唱片獎”
沈福存先生是一位天賦極高、勇于創新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早年沈先生曾對我談起過他從藝的經歷。他出身貧寒,初名沈永明,他第一次接觸京劇是聽了唱片中梅蘭芳先生的唱段,優美的唱腔吸引了他。少年時他受同學劉燕玉的影響便愛上了京劇,并向她學了《甘露寺》《勸千歲》《汾河灣》《兒的父去投軍》等唱段。1948年父親病逝,少年的沈永明便輟學,憑著《勸千歲》《兒的父去投軍》這兩個唱段考入了江南第一童伶京劇班的“厲家班”(今重慶市京劇團)學藝,列入“?!弊州?,改名沈福存,從此與京劇藝術結下終身之緣。
1983年重慶市京劇團首次赴京、津、滬等地巡演,沈先生當然成為領銜主演,帶上了其代表作《春秋配》《玉堂春》《鳳還巢》《王寶釧》,一展他的藝術才華。這些劇目都是沈先生多年藝術積淀的精華。首場演出他獻演《春秋配》,當時我作為配演飾演乳娘,有幸與沈先生同臺。沈福存先生的唱腔醇厚、表演精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配演,我來談談沈先生這出戲的精美獨到之處:《春秋配》是一出旦角常演的傳統劇目,也是一出唱工戲,有句行話叫“戲分人演”,這出戲若唱工平常,又按老式青衣抱著肚子唱,很容易演“瘟”,但沈福存先生這出戲卻是光彩奪目,別具一格。據沈先生說,這出戲沒有老師傳授,而是他和師兄弟們一腔一句湊出來的,本來這種學法水平有限,但這對于天賦很高、勤于鉆研的沈先生,卻帶來很大的創作空間,在常年的實踐中,他根據人物、劇情,邊演邊改,反復推敲,把《春秋配》打磨成了一出唱做精美的代表作。
沈福存先生的藝術啟蒙是聽梅蘭芳先生的唱片,他從小就崇拜“梅派”,一生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梅蘭芳先生的演出,但他卻看過許多梅先生的戲曲片,不知道聽過多少次他的唱片。同時沈福存先生又崇尚張君秋先生,并得到張先生的點撥。梅先生的唱工明亮純正、剛柔相濟,如擊玉盤,溫潤美聽,華麗大氣,無懈可擊。張先生的唱工是嗓音甜美,韻味圓潤醇厚,玲瓏剔透,獨樹一幟。沈福存極力追求梅、張的韻味,演過許多他們的劇目,同時也學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并結合自己天賦特長,廣收并蓄唱出了自己的風格。照他的話說,他唱腔的底子是梅和張的。
在北京首場《春秋配》中,姜秋蓮的首段是散板,這類唱腔似乎很“平淡”,記得代國恒先生(厲家班文戲老師,當年在天津稱“昆曲大王”)曾說過:“最難唱的是散板、搖板,看似平淡,最見功力?!鄙蛳壬@幾句散板,就像一瓶佳釀,開瓶溢香,他寬亮、醇厚、甜美、極見功力的韻味立即吸引了觀眾。接下來的二黃慢板“受逼迫去撿柴”唱得行云流水、不溫不火,行腔自然、抑揚得當,一出口便是滿堂喝彩,一聽就是吸收了梅蘭芳的華麗、張君秋的圓潤及各家的藝術精華,集眾家于大成。張君秋先生的琴師何順信先生看沈先生的演出時驚嘆道:“閉著眼聽就是君秋先生在唱?!庇纱丝磥砩蛳壬焕椤吧匠菑埦铩钡拿婪Q。沈福存先生的演唱得到了張君秋、梅葆玖、尚長榮、孫毓敏等眾多京劇大家的高度評價。京劇名家宋丹菊點評道:“沈福存先生的《春秋配》不能歸到梅派、尚派或張派,他唱出了自己的風格?!?/p>
沈先生的不拘一格,擇善而從,正如戲劇家陳彥衡先生曾經談起過關于譚鑫培、梅雨田合作的情況:“譚的唱腔,是綜合程長庚、余三勝、王九齡等各家優點,再加以體會融合,是具有繁復性的高度的藝術?!?/p>
在京劇《春秋配》中,沈福存飾演姜秋蓮、周小驥飾演乳娘
“戲者,細也”,這里再談一談沈先生對《春秋配》這出戲表演細節的處理與創造。他這出戲是讓人漸入佳境。從平鋪直敘、典雅自然到驚嘆俏麗,令人折服。他前半段端莊大氣,從散板、慢板到三眼唱得韻味十足,其表演也非常細膩,身段有精美的亮點。其中被后娘虐待逼迫撿柴,出門用水袖遮面,既因病容羞于見人,也表現了閨閣女不愿拋頭露面的心境。在唱完“受逼迫去撿柴淚如雨下”后拭去淚痕,右手水袖下垂,向前急踮兩步,表現出“身無力難以掙扎”的病態。當唱到“奴好比花未開”時拉著乳娘的手他流露出的悲切依戀之情也感動了我這個配角。然后圓場,姜秋蓮走到臺中、往上場門前臺右手垂下水袖,左手拂袖,側身慢行好似蓮步輕移,身段十分秀美。他一系列的身段都融化在戲里,十分貼切,一舉一動均師法自然,不失閨閣之氣。戲的彩頭還在后半出,南梆子的唱做,堪稱是獨有的“沈氏表演”。這段有“八個問”,起唱時沈先生擷取了程派《鎖麟囊》中薜湘靈“夫人啊”的念法,一聲從抑到揚、似唱非唱的“乳娘啊”,滿堂的喝彩聲,當唱到“住羅郡哪里家門”后又是掌聲四起。前三問都是禮節式的,唱到“可在庠可在監可有科名”這句難以啟齒問話時,姜秋蓮左手抓住乳娘,右手繞腕伸出拇指,含羞遮面,不失媚態。沈先生這些表演都是為后面的層層鋪墊。當姜秋蓮得知李春發孤身一人,在哭頭中雙手翻袖搭肩唱“兒的娘??!乳娘一句“他家死了人你哭的什么呀? ”秋蓮也不禁雙手遮面啞然失笑,這時觀眾已漸入佳境,進入沈先生的獨特表演。下面問李春發年齡,是舊時女子的禁忌,但秋蓮止不住愛慕之情的發問時,先向乳娘行過一禮,再下沉行婉轉低腔,以示細語相求,含著“再把他年齡來問”唱腔,眼波流動,拋袖遮面,讓觀者眼前一亮,抱以陣陣掌聲與驚嘆。當乳娘拒問時,沈先生借鑒了《拾玉鐲》花旦的身段,慢步輕移至乳娘身后,牽住乳娘的衣袖,搖晃乞求,乳娘再次拒絕,秋蓮再移步將乳娘一推,那種嬌媚之態,頓時引來觀眾的共鳴。京劇大師厲慧良先生說過: “藝是技,術是變化?!币粋€演員能靈活運用程式,那就是好角,沈先生的借鑒,恰到好處,正是“運用之妙”精美一新,令人折服。最后預問婚姻時,秋蓮按耐不住急向李春發奔去,乳娘攔住示意不可,秋蓮再唱“你問他”,乳娘言:“問他什么呀”,這時合著“過門”秋蓮突然向右轉身,右手翻起水袖,左手向上一翻,來了個柔美亮相,在唱到“可有婚姻”時嫣然含羞一笑,這一靜中取動的轉身亮相,如神來之筆,頓時使戲靈動起來。下場時秋蓮唱到:“今日里實難忘仗義之人”一聲上揚的拖腔明亮柔美,觀眾掌聲不絕,圓滿收官。
縱觀沈福存先生的《春秋配》,他的獨到之處是個“活”字,他把人物演活了,把戲演活了,把祖師爺的“玩藝”用“活”了,不要小看這些藝術上一系列的奇異新招,他要有相當的火候及功力,才能巧思活用,處處入戲,起到畫龍點睛、舊戲新演的作用。沈先生運用的“玩藝”往往給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嘆。全劇的一動一靜、一顰一笑,皆從人物內心的“情”字發出,沒有絲毫雕琢之氣,他把角色的內心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大增添了這個戲的藝術風采。這出戲,充分展示了沈先生的藝術才華,具有美視美聽、俏麗多姿的大師風范。張君秋先生贊美沈福存先生:“四川有個張君秋,唱得可好啦!”京劇名家茹元?。ǔ錾砝鎴@世家,父為京劇名家、教育家茹富蘭,他是北京著名的富連成科班元字科學員)評價沈福存先生:“我是第一次看他的演出,像這樣一出普通的戲,就是《春秋配》里面的一折,實際上就是咱們旦角的‘歇功戲’,表演表演也就完了的那么一出戲。但是他這一唱啊,簡直是不得了啦!大伙兒聽完后都覺得怎么這么好!唱得入情入理,每唱一句都是滿堂彩,大伙兒簡直不能聽他唱了,不斷歡呼,歡迎到那種程度,要我給他一個評價是:他要是出生在梅蘭芳時代,那無疑就是五大名旦!”通過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可以看到沈先生的藝術造詣和非凡的成就。一出《春秋配》他的表演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個系列的整體,整出戲的唱、做、念融為一體,環環相扣,就像一串散落的珍珠用金線穿起,形成了一個精美獨特的表演系列,讓這出“平淡”的戲,異彩紛呈、別具一格。沈先生不只將這出戲演出了典范,在《玉堂春》《鳳還巢》《王寶釧》代表作及其他戲里,都有他的“新招” ,他的表演藝術應稱之為“沈氏表演體系”。這種現象應歸于,任何藝術的升華,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有鮮活的生命力。在京劇史上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等藝術大師,他們哪一位不是新腔、新曲、新戲,層出不窮。沈福存先生的藝術創新精神,也是來源于此,值得當今藝術界深入研究及大力弘揚的。
沈先生多次赴京、津、滬等全國各地演出,皆轟動一時,當地觀眾都是以極大的熱情及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杰出京劇大師的精彩表演。演出結束之后,觀眾們久久不愿離去,急切想看看沈先生的素顏。這種轟動的景象也是重慶市京劇團空前絕后的。
沈福存先生雖已逝去,但他那精湛的演出,卻永遠縈繞在京劇的舞臺上。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京劇事業。他治藝嚴謹,每上一戲,都要反復打磨,求其出新。他的成功之訣:“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在于不守一門一戶,而是集眾家之長,擇吉而用,自成一格。這種精神,在當今戲曲界都是值得傳承的。尤其是年輕后輩,應像福存先生那樣,對傳統藝術繼承再繼承,創新再創新,只有這樣,古典的戲曲藝術,才能久演不衰,不斷發展,常演常新。
(作者系原重慶市京劇團演員,工老生。曾在沈福存主演的京劇《春秋配》中飾演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