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影視大講堂,多位專家呼吁——
近來, “飯圈”成為文藝界關注度頗高的現象,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日前舉辦了主題為“整治規范‘飯圈’亂象樹立新時代文藝新風”的第37期影視大講堂,對“飯圈文化”的成因與表征以及“飯圈”亂象的整治與規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主講,參會學者進行了對話與回應。
饒曙光從“明星與注意力經濟”“粉絲文化與‘飯圈’文化”“控評和網絡暴力”“專業影視評論的堅守與新機遇”四個角度分析了粉絲文化的生成、亂象及應對之策。他指出,粉絲文化進一步衍生和發展,就變成了“飯圈文化”,有了嚴格的分工與組織,很多青少年、未成年人被“飯圈”文化帶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畸形文化觀和審美觀,青少年是“飯圈文化”最大的受害者。饒曙光還指出,控評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隨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影響了整個輿論場的生態。很多粉絲在明星參與的影視劇、綜藝節目以及代言的廣告社交平臺發布統一控評的文案,后來隨著這樣一種行為的組織化,網絡平臺形成了一種算法??卦u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是消費主義邏輯制造的資本狂歡,一種虛假繁榮。更重要的是控評用作假以及令人誤解的方式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饒曙光呼吁建立專業批評,批評者對電影本體有更深的認知,熟悉并掌握各類藝術形式。專業性批評不能僅僅局限于學術,也不能像學院派那樣,應該善于有大眾化的表達、通俗的表達,能夠把很深奧的問題用最通俗的話語表現出來。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善于找到新的渠道來進行更有效的表達和更有效的傳播。
趙衛防補充道,作為影視理論評論工作者,崇德尚藝,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首先必須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在具體的文藝評論層面,應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中國傳統文論結合起來,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中關于現實主義的理論和中國古典文論中文以載道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將中國古典文論和中國藝術經典與當下文化融通,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趙衛防認為,科學的量化評價體系應該由產業評價體系、明星約束機制、學術研討會、票房/收視分析報告等融為一體的影視評價體系構成。
如何整治“飯圈”亂象,除了文化從業者要明確自己應盡的責任外,這還是一個全社會的綜合性課題。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針對“飯圈”的核心受眾——青少年、年輕人,應該為其提供身心發育、個體成長的必要社會環境和上升渠道,正確引導廣大青少年粉絲群體迸發出更大的文化創造性、更多的價值正能量,全面提升我國的文化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有效解決資本無序擴張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對于各類網絡播放、表演平臺和網絡虛擬社區及其背后盤根錯節的利益格局,找到應對之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中捋順整個產業鏈條的利益關系,引導資本合理增值,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王乙涵補充道,要規范平臺和市場,對“飯圈”背后的資本運作作出相應的規范和政策引導;要重建影視評價體系,整頓假流量、假數據、假收視率和假評分等;要呼吁明星自覺承擔起更高的社會責任,塑造正能量偶像;不讓流量思維主導創作,引導粉絲群體理性追星,把對明星、流量、數據的關注轉移到作品上面,以優質的作品推動影視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