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我國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在歷史風云變幻中,以強烈的文化擔當和家國情懷,奮力保護著承載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的珍貴文物,守護著中華文明的綿延傳承。
日前,一部反映戰爭年代保護文物的驚心動魄歷史的漫畫書的發布,深深打動了國人。
8月22日
故宮首部歷史國漫
《故宮回聲:國寶南遷的傳奇》發布
以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為原型
創新性地采用當代讀者喜愛的漫畫形式
通過主人公的第一視角
藝術化地再現了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的
這一段崢嶸歲月
致敬每一位勇敢無畏的國寶守護人
(來源:故宮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故宮文物南遷
創造了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偉大奇跡
承載著深刻而意味雋永的
國家命運和民族記憶”
2019年9月
故宮文物南遷歷史國漫《故宮回聲》
在故宮博物院官網和騰訊動漫APP連載完結
網絡總閱讀量近5000萬
評分高達9.8分
究竟是怎樣的一段歷史
被世人稱之為“奇跡”
下面請跟隨小編
一同走進這段崢嶸歲月
避寇定南遷 艱辛大遷移
故宮文物南遷
是中華民族文化保護的一部抗爭史
這段記憶書寫著許多家庭的悲歡離合
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盛衰榮辱
南 遷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淪陷,華北告急,平津震驚。為保護民族文化瑰寶免受戰火侵襲,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分批將部分文物南遷。
1933年1月,榆關(山海關)吃緊,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啟運迫在眉睫。
1933年行政院關于南遷文物起運的密令
第一批古物南遷前廣場上集中擺放的木箱
故宮文物集中太和門廣場等待起運
1933年2月6日,第一批文物2118箱從午門由軍警護送至前門火車西站,運往上海。而后,內政部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及歷史博物館的文物也隨故宮文物一起分批遷往上海。截止至1933年5月15日,故宮文物南遷歷時3個月,共1.3萬余箱文物先后分5批運往上海。
1933年2月6日,《大公報》首批故宮文物南遷的報道
1933年3月6日,《申報》第一批文物運抵上海的報道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車情況
南遷文物悉數運抵上海兩個月后,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議決定在南京建立分院,并于朝天宮建立文物保存庫。1936年8月,朝天宮文物庫房竣工。同年12月8~21日,存滬文物分5批遷轉至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存儲。
1936年12月,存上海文物全部運存南京朝天宮保存庫。1937年1月1日,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庫落成紀念
西 遷
1937年,日本先后在北京、上海發動盧溝橋事變、“八·一三”事變,南京形勢日趨緊張。奉行政院命令,故宮南遷文物緊急向后方疏散,再度兵分三路避敵西遷。
南路:始遷長沙,繼遷貴陽、安順,到達四川巴縣。
第一批西遷文物80箱(大部分為南遷文物精華)遷至四川巴縣一品場石油溝臨時庫房。
1937年8月14日,第一批西遷文物共80箱,為南遷文物的精華,由建國輪在南京起運,到漢口,改用火車運長沙,存湖南大學圖書館底層近5個月。日寇自江蘇西侵,兩湖受到威脅。奉行政院令繞道桂林遷往貴陽。1938年1月起,分兩批遷入貴陽。1939年1月,遷安順的華嚴洞。1944年秋,遷四川巴縣一品場石油溝臨時庫房。
安順文物轉運巴縣情形
中路:經漢口、宜昌、重慶、宜慶,運抵四川樂山安谷鄉。
第二批西遷文物9331箱遷至四川樂山安谷鄉,擇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劉三氏”、宋氏、易氏、陳氏、梁氏、趙氏)作為臨時保存庫。
1937年11月19日及12月3日,西遷文物的第二批9331箱,分別由江安輪及黃浦輪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11月2日及12月5日抵達漢口,12月24日起至1938年1月6日,從漢口用船運到宜昌,再由宜昌向重慶轉移,1938年5月22日全部抵達重慶,分藏于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安達森銀行、吉時洋行等7個庫房。同時,在重慶成立故宮博物院駐渝辦事處。因重慶霧大雨多,常有敵機空襲。最終這批文物被遷至樂山安谷鄉,擇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劉三氏”、宋氏、易氏、陳氏、梁氏、趙氏)作為臨時保存庫。在宋祠設立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
樂山安谷文物庫房位置示意圖
北路:經徐州、寶雞、漢中、成都,遷至四川峨眉縣。
此路文物7287箱運至峨眉南門外4公里處的土主祠和許氏祠堂。
西遷北路文物7287箱,共裝運3列火車,由南京下關碼頭火車輪渡到浦口火車站,循津浦路,經徐州轉隴海路,到達寶雞,存于寶雞關帝廟和城隍廟。不久,奉命向漢中及褒城轉移,從1938年2月22日起至4月11日全部運完,分存于漢中文廟及褒城縣宗營的馬家祠堂、范家祠堂和張寨大廟。后因漢中也遭日機空襲,文物再次向成都轉移,存放在成都東門內大慈寺。1939年2月,奉行政院令,向四川峨眉轉移。6月17日,全部運往峨眉,存放在峨眉西門外武廟和東門外大佛寺。1942年大佛寺的文物奉命全部運往峨眉南門外4公里處的土主祠和許氏祠堂。
漢中至成都,汽車涉水前行與用木船載車過河情景
東 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故宮文物準備東歸,工作分兩步進行,先將分存于四川巴縣、樂山和峨眉的文物集中于重慶,再由重慶運回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故宮文物準備東歸。
東歸工作分兩步進行,先將分存于四川巴縣、樂山和峨眉的文物集中于重慶,再由重慶運回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
文物集中始于1946年1月,至1946年9月15日,全部文物集中至重慶向家坡貿易委員會的臨時庫房。
文物東歸始于1947年5月,至12月9日結束。工作分水陸兩線進行。從陸路運往南京的是14箱較笨重的箱件,包括國子監石鼓10箱、石鼓文音訓碑1箱和笨重雜件3箱。1947年5月31日從重慶出發,7月26日到達南京。
從水路運輸的文物分批由重慶出發,沿長江水路運往南京。首批1947年6月19日自重慶開出,末批11月26日離渝東航,至1947年12月9日東歸告竣。
自1933年2月6日南遷開始至1947年12月9日東歸告竣,故宮近百萬件文物歷經數萬里,輾轉十余省,無一件丟失,幾乎無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的奇跡。此系故宮工作人員不懈努力的結果。
1947年參與故宮文物南遷的部分故宮職員在離開重慶前的合影
遷 臺 和 北 返
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政府搖搖欲墜。1948年,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理事王世杰、朱家驊、杭立武、傅斯年、徐鴻寶、李濟等,決議挑選故宮、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存南京的文物運往臺灣。自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存放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管庫的2972箱文物分3批運往臺灣。
1965年,全部運臺文物搬遷至臺北市郊士林外雙溪新建庫房并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物運臺后,南京分院尚存文物11178箱,于20世紀50年代陸續分批由南京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至1958年北返結束,仍有部分文物留存南京博物院。
考驗與“奇招”
在當時的運輸和存放條件下
南遷文物面對的“敵人”
不僅有日軍、土匪和炮火
還面臨著種種考驗……
西遷“中路”是三路文物中數量最大的一批。龐大的遷移困難重重,運輸途中不僅要躲避戰亂,文物還面臨潮濕、高溫和蟲害的威脅。
“當時文物至少都會用紙、棉花、稻草、木箱來固定包裝,里外里有四層,一些易碎藏品還會在外再加套鐵箱以護周全?!惫蕦m文物南遷研究所所長徐婉玲說,光打包這些文物,故宮工作人員就花了半年時間,力保運輸途中不論遭遇何種情況都能盡量保證文物無恙。
川陜公路上的艱難行進
“當時車隊翻越秦嶺時遭遇大霧,山路顛簸曲折,山頂路段尤其驚險?!毙焱窳峄貞?,即便是和平年代,有后勤保障且交通便捷,一路下來仍覺不易,遙想當年,更令人感慨先輩們的一路艱辛。
如果說故宮文物南遷是一段國家寶藏的“遠行”,那位于重慶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則是故宮文物南遷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安達森洋行倉庫舊照
安達森洋行舊址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海獅路2號,于1891年在重慶開埠時期由瑞典商人安達森創建,主要經營土特產進出口貿易。倉庫為大梁穿斗結構,筑土為墻,石質基座,占地面積1435余平方米。當年中路轉運的文物抵達重慶后,有近半數藏于安達森洋行的倉庫內。
據當地老人回憶,得知征用洋行庫房需求后,這位北歐老板慷慨地把倉庫騰空,數千箱文物按照故宮規范標準,清點、核對、編號、一箱箱登記入庫。資料記載,這批文物包含了青銅、瓷器、書畫和玉器,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唐伯虎等大家的傳世之作。
“當時瑞典在二戰中是中立國,安達森洋行倉庫被視為中立國的商民資產?!敝貞c市南岸區文旅委主任雷旺介紹,每當重慶遭遇日機轟炸,安達森就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在屋頂鋪開,以求文物安全。
這個“奇招”讓巧妙藏身于洋行的文物逃過一劫,數千箱國寶得以周全。
曾庇護了大量文物的安達森洋行,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以“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身份重新亮相。
俯瞰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據了解,當年為成立“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先后赴四川、重慶、貴州等地選址,將西南地區的15個文物秘密存放點列在考察范圍內。
2017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來到重慶時,在洋行倉庫夯土墻上發現赫然寫著兩個字——“不拆”。原來,在當地黃家巷片區的拆遷征收中,文物部門擔心文物點被“誤傷”,專門在外墻上標注了兩個醒目的紅字。
安達森洋行倉庫外墻寫著“不拆”
“不拆”二字,讓單霽翔和一行專家動容?!啊徊稹瘍勺忠饬x重大,它有效保住了抗戰時期故宮文物遷移歷史的珍貴物證?!眴戊V翔在接受采訪時回憶,當年曾尋訪了多處文物南遷路線上存放過文物的地點,但遺憾的是大都已不復存在,而在重慶城市中心看到這處保留較為完好的歷史建筑,非常有歷史意義。
夜色中的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文物到哪里 人就到哪里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他情系故宮
為守護國寶竭盡全力
畢生以保護文物為己任
走進文物南遷親歷者的故事
馬衡院長
故宮文物南遷,馬衡是親歷者之一。他是故宮博物院的第二任院長,曾和故宮人一起盡己所能保護文物。在最近出版的《馬衡年譜長編》中,對此也有記錄。在該書編著者、馬衡長孫馬思猛的講述中,彼時的馬衡和故宮的故事,也逐漸清晰起來。
1934年,馬衡正式接任故宮院長一職。彼時,文物南遷已告一段落,上任后,他立即組織開展對故宮博物院留北平文物的清點及南遷運滬文物的點收工作,做了詳細記錄。
他也在為建立南遷文物的保存庫呼吁努力?!恶R衡年譜長編》的序言中提到,1936年3月,南京朝天宮保存庫工程動工,8月完工。這座三層的鋼骨水泥建筑,存放著從上海轉遷的故宮文物。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庫奠基典禮
在之后的文物西遷工作中,馬衡同樣盡心盡力。
“這次西遷分三路進行,也有分別隨同西遷文物到后方的故宮工作人員,負責文物的日常保管與維護。馬衡主要在重慶負責統籌調度,文物具體的存放地點由他反復實地考察后確定?!瘪R思猛介紹。
他說,為了保留這段戰亂期間故宮部分精品文物遷徙的完整史料,馬衡特命歐陽道達負責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有文物遷徙全過程,以備將來對國家和國人有所交待。
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人們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在峨眉負責文物保管工作的是那志良,由于家尚在北平,家里的生計一度成了問題,他便寫信給馬衡,要求回北平。
“馬衡便想把自己家里的東西盡量出售,賣了錢給那志良家里用。他寫信給當時的故宮總務處長張庭濟說了這個想法,但最后沒有實現。那志良被打動了,再也沒有提過要回北平?!瘪R思猛覺得,那時故宮人也一直有一個信念:文物到哪里,人就到哪里。
馬衡先生篆書聯:護持故宮庶物,來做峨眉寓公
廿八年夏,自成都移故宮文物于峨眉,石鼓與焉。因集其字為聯,以紀念之。鼓文以寺為持,以乍為作,古故勿物糜眉古通。卅三年秋鄞馬衡書詩為寓公已五年矣。
幾十年時光過去了。在馬思猛看來,馬衡有一個理念:中國一切歷史留下來的文物、文獻,都應該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家保管,“他的后半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奮斗?!?/p>
日本侵華戰爭使中國文物損失慘重
唯故宮文物損失甚微
在漫長艱苦的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
培育和形成了以國寶為生命的故宮精神
故宮人與全國民眾一起
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
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護國寶
是故宮博物院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是抗日戰爭中振奮人心的一幕
是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碓矗翰糠治淖謪⒖脊蕦m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央視新聞、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網、南岸文旅微信公眾號等,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