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三千年歷史之城
胡同深處
多個文化名人故居坐落于此
這里曾燃起炙人心聲的思想炬火
這里曾生出璀璨的藝術明珠
它們是諸多文藝大家的精神后花園
魯迅、郭沫若、邵飄萍
齊白石、梅蘭芳、荀慧生
走進文化名人故居
感受百年文藝精神的灼灼光芒
魯迅故居
“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p>
(10月1日拍攝)
魯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二十一號。在這座簡樸的小四合院內,魯迅先生創作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個讀書人家。12歲入“三味書屋”學習儒家知識。1902年3月,魯迅以官費赴日留學,受風起云涌的反清革命思想影響,剪斷了象征民族壓迫的辮子。
魯迅博物館部分陳列(以上均為10月1日拍攝)
1904年,魯迅到仙臺學醫。后因在課堂上看到日俄戰爭的幻燈片,有中國人被指為俄軍間諜遭日軍斬首,而圍觀同胞卻神情麻木,由此醒悟到國民疾病不僅是肉身的,更是精神的。1912年,魯迅應《新青年》邀請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中國歷史上虛偽禮教的“吃人”本質,發出中國新文學的第一聲吶喊。從此,魯迅以筆為槍,著譯不斷。
魯迅故居院景
魯迅故居院門(10月1日拍攝)
魯迅工作間窗外景(10月1日拍攝)
魯迅故居房間窗欞(10月1日拍攝)
魯迅故居白墻黑瓦(10月1日拍攝)
魯迅故居后院景色(10月1日拍攝)
郭沫若故居
“但我絲毫也不失望。無意識的時代過去了......覺醒著的人應該睜開眼睛走路,睜開眼睛為比自己年輕的人們領路?!?/p>
(10月2日拍攝)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前海西街18號。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號遷入,至1978年病故,在這里度過了他的晚年。1982年起,郭沫若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筆名沫若,生于四川樂山沙灣。早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獲得醫學學士學位;1921年組織創造社,出版中國第一部成熟的新詩集《女神》。后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歷史劇目,強烈表達出時代的憤怒和民族的呼聲,也顯現出鮮明的創作風格和雋永的藝術魅力。
1949年,郭沫若在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
郭沫若紀念館部分陳列
(10月2日拍攝)
故居展出的郭沫若親筆題詩:
百花齊放百鳥鳴,貴在推陳善出新??戳T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氣永如春。(10月2日拍攝)
郭沫若故居院景
(以上均為10月2日拍攝)
邵飄萍故居
“現在民族危機系于一發,如果我們再緘默等待,民族就無從挽救而只有淪亡了!北大是最高學府,應當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學發動起來,救亡圖存,奮起抗爭!”
(以上均為10月6日拍攝)
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胡同30號,這里曾是1920年后京報館駐地,也是《京報》創辦者——杰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邵飄萍在北京的居住地。
邵飄萍,原名鏡清,筆名飄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東陽縣一寒儒之家。1911年,邵飄萍與人共創《漢民日報》,開始報業生涯。在為《漢民日報》撰稿期間,邵飄萍宣傳進步主張,揭露貪官丑行,招致了反動勢力的怨恨。邵飄萍三次被捕下獄,第三次出獄后,邵飄萍東渡日本求學,不久與李大釗相識并結下文字之交。1916年初,邵飄萍回國,投身“護國倒袁”。同年,邵飄萍被聘為《申報》駐京特派記者。
1918年10月5日,《京報》在前門外的三眼井胡同誕生,凝聚著邵飄萍“新聞救國”的理想?!毒﹫蟆烦闪斕?,他寫下“鐵肩辣手”懸掛于報社正墻上,鼓勵報社同仁“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此后邵飄萍以筆為槍,用生命詮釋紅色信仰。1925年春,經李大釗等人介紹,邵飄萍秘密入黨,此后《京報》不僅成為黨的宣傳陣地,更是經常資助革命活動。
(10月6日拍攝)
1926年4月,奉系軍閥占領北京,隨即大肆抓捕革命志士。4月24日,邵飄萍在京報館附近遭到誘捕。26日凌晨,在北京英勇就義。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邵飄萍依然鎮定自若。據當時報紙報道:“邵振青槍斃時不屈,猶向監刑官一笑?!币簧种侣劸葒硐氲纳埏h萍最終以身殉報,將生命獻給了他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
邵飄萍故居院景
(以上均為10月6日拍攝)
齊白石舊居
“畫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筆端?!?/p>
(10月5日拍攝)
齊白石舊居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13號院。1955年,為齊白石老人有一個較好的創作和生活環境,在周恩來總理指示下,政府出資買下此地作為白石老人的新居。
齊白石,中國20世紀杰出的國畫大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一改當時日趨滯錮的文人之氣,融前人精粹,取民風自然,創“紅花墨葉”,獨樹一幟。作品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白石老人勤九十余載,作品巨豐,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
齊白石舊居院景
(以上均為10月5日拍攝)
梅蘭芳紀念館
“我看到前輩藝人的創造成果和許多寶貴演技的改進,到今天已經漸漸快要湮沒完了,后一代的人才,又沒有培養成熟。在這青黃不接的時代,我站在一個藝術工作者的崗位上,趁我的精力還能勉強支持的時候,我是應該盡我的力量來努力工作,一直到我不能工作的時候為止的?!?/p>
(10月6日拍攝)
梅蘭芳紀念館成立于1986年10月,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自1951年起,梅蘭芳先生在此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2013年3月,國務院頒布此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蘭芳是我國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戲曲藝術大師。在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他繼承傳統、勇于創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如《貴妃醉酒》《天女散花》《鳳還巢》《生死恨》《抗金兵》等。他還發展并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藝術流派——梅派,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梅蘭芳紀念館部分陳列(以上均為10月6日拍攝)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中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中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前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
梅蘭芳紀念館院景
(以上均為10月6日拍攝)
荀慧生故居
“為了追求一種風格,達到一種境界,直到現在,我已經60多歲了,總感覺距離目標還是非常遙遠的,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事業,它具有這樣的魅力,讓人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年輕的求藝者,需要不斷前進?!?/p>
(10月5日拍攝)
(10月5日拍攝)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附近的傳統街區是宣南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其中有不少戲曲名家的舊居。北京市西城區山西街甲13號就曾是京劇“荀派”大師荀慧生故居,現為居民住宅。
荀慧生,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原名詞,又名秉超、秉彝;與余叔巖合演《打漁殺家》后,改名為荀慧生。荀慧生先生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并稱“四大名旦”。
通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和不斷求索,荀慧生先生創立了荀派藝術,創演了如《紅娘》《金玉奴》《勘玉釧》《紅樓二尤》《荀灌娘》等一批膾炙人口、流傳廣遠的代表性劇目,塑造了紅娘、金玉奴、俞素秋、韓玉姐、尤二姐、尤三姐、荀灌娘等一批經典、鮮活的藝術人物,也留下了一大批耳口相傳、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作為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在表演藝術和演劇思想方面善于思考;《荀慧生文集》中那些和風細雨、娓娓道來的論述,仍然可以為今天京劇乃至戲曲的表演藝術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據附近居民介紹,雖然荀先生故居現為民居,不接受游客參觀,但國慶期間仍有荀先生的外地戲迷朋友專程趕來此處拜訪,合影留念,感受大師風跡。
庭院深深深幾許
胡同名人故居承載著歷史長河中
輝耀幾代中國人的
思想、文化與藝術
歷經風云變幻、年歲更迭
但深藏其間的寶貴精神財富
依舊絢爛如新
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