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寒的挑戰
才會體會
人類面對寒冷的無限活力和創造力
在冰天雪地、孤寂的季節人類創造豐富的運動
讓自身活力四射、激情燃燒
短道速滑的速度與彎道的較量
大道速滑的堅定與意志力
高山速降的膽識與氣魄
跳臺滑雪的自由翱翔
花樣滑冰的人體藝術之美
與情感激蕩
大雪中帥氣攝影師的風景
雪花飄飄飄下的大人和孩子的癡情
這一切
在冰雪交融的世界里
點燃人類心中之火
這一切
盡在我的鏡頭中
感動了我
感動了冬天
我在想
我愛上了
冬奧會
摘自作者的新書《我是奧運攝影官》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圖為中國代表團入場。
我一直喜愛雪天,喜歡冬天冰面和雪面冰晶的質感。它帶給我靈氣。在早年間無論是參與采訪鹽湖城冬奧會還是都靈冬奧會,冬季運動所帶給我的激情從未減退。北京冬奧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激情的重燃,還有帶著摯愛的堅持和執著。
2月14日晚,在北京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20攝氏度以下,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比賽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國運動員徐夢桃要向著自己的金牌夢想沖擊。我從北京趕到張家口云頂賽場前,還有人勸我放棄拍攝這場賽事,一是路途遙遠、折騰,二是白天云頂滑雪公園就已經很冷,晚上溫度會降到難以忍耐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徐夢桃的發揮在此前一直不被看好。但我還是堅持坐高鐵并倒換媒體班車花費近3個多小時趕到現場。
從比賽開始前4個小時、運動員熱身開始,我就站在冰天雪地中,我身上所有的熱量已經消耗殆盡。早已“不屬于”自己的冰凍的雙腳和一定要露在外面的按快門的手指,開始有些不聽使喚。咬牙隱忍,這四個字應該是能比較確切地形容我們這群站在冰雪中數小時的攝影記者的。
就在這時,徐夢桃開始了她沖金的最后一跳。漂亮的翻騰動作被兩側的聚光燈在夜空中打亮,宛如飛翔于太空。她深蹲后,穩穩地落地,全過程讓人捏著一把汗。這位從事空中技巧訓練、比賽20年、 32歲的老將,在前兩次冬奧會都因為最后的失誤錯失金牌。那可是4年一屆的漫長備戰。她在之前的這個項目的混合團體賽中又獲得銀牌。
2月14日晚,中國選手徐夢桃實現她等待了8年的夢想,奪得2022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
記得在賽前準備活動的時候,我因為去賽場早,看到徐夢桃正在做基本的拉伸訓練。寒冷的天氣中坐在那里等待時,她還用手給自己扇涼風,似乎要驅走什么。徐夢桃在穩穩落地后的一刻,終于爆發了,她按捺不住地咆哮。咆哮聲激起的熱浪把我身體內的嚴寒沖得一干二凈。獲得金牌的她大喊:“同志們,我終于贏了,我贏了,今夜我一夜不睡啦!”她的眼淚奪眶而出。我離她很近,聽得真切,透過鏡頭,看得真實。她披著國旗滿場奔跑,火熱的激情融化了寒冬。而我又拍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激情瞬間。我覺得她的吶喊不僅僅是贏得金牌的歡喜,更是在內心對戰勝和突破自己的傾訴和抒懷。她對夢想的堅持和執著的精神感染了在場所有的人,也打動了我。
在眾多攝影記者里,我算是年齡資深的。此前我為了拍攝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賽,穿著冰爪爬坡途中,還狼狽地滑下雪坡,被相機磕了下巴??粗贻p記者的麻利,我多有羨慕和不服。所以,前后5次來到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拍攝雪上項目,希望實現自我的小小突破。在面對極端寒冷的天氣,背著鏡頭和相機頂著大風爬雪山、輾轉奔波于遙遠路途的拍攝過程中,就連我們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成員、參加過4屆冬奧會采訪,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中國體育報》攝影部主任魏征都承認,本屆冬奧會因為大風和天氣極端寒冷,讓他感覺是最艱苦的一次冬奧會。但我想,無論任何年齡和做任何事,只要執著堅持,夢想可以把你帶到任何地方。徐夢桃這位老將流露出的不服輸的眼神,收于我的鏡頭中時,一切的堅持和辛苦都變成了美好。北京冬奧會再次點燃了我這位“年齡資深”的攝影者挑戰自我的激情。
我接觸冬季項目是從花樣滑冰開始的。1995年我在英國倫敦做新華社常駐攝影記者的時候,作為當時唯一一名中國記者,采訪伯明翰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見證了陳露奪得中國第一個花樣滑冰世界冠軍。當時用膠片拍攝的她甜美奪冠的樣子到今天都彌足珍貴。至今,中國單人滑選手還沒有超越這位“孤獨的冰上皇后”,也是一種遺憾。
在鹽湖城冬奧會中,我用影像記錄了中國在冬奧會上金牌零的突破的歷史瞬間——楊揚奪得500米短道速滑金牌。2001年在莫斯科,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我見證了中國申奧成功。2008年,我成為奧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奧運會攝影運營官,放棄了拍攝創作機會,投身于歷時3年的籌備和管理服務中,為1500多名來自全世界的記者,搭建最佳的攝影位置和最便利溫馨的服務平臺。他們將拍攝的北京夏季奧運會無與倫比的精彩瞬間傳遍世界。14年后的今天,我又站在奧運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的賽場。和2008年不同的是,我變換了角色,做回一名普通的攝影記者,作為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的一員,用影像見證北京冬奧會,用影像抒寫中國體育發展的故事,用影像講述動人的中國故事。
2月7日,中國選手任子威奪得2022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后,奔跑咆哮慶祝奪冠。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式落幕的一幕至今還歷歷在目。那天,在寒冷中,我帶著3個機身、4支鏡頭,聚焦眼前激動人心的場景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的歌聲悠然響起,奧運五環從冰面飄然升起,一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五環升起的模樣。我心緒激蕩,淚濕眼眶。14年前,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攝影運營官的我,此刻再次站在“鳥巢”,心是炙熱的。時光荏苒,日月穿梭,時光改變了我們的容顏,改變了身份角色,但不變的是共同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同“鳥巢”上空煙花綻放出的“同一世界、天下一家”。這一刻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致敬,是對一代人青春夢想和奮斗的致敬,是對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致敬,是對未來的期許和信任。正如奧運之父顧拜旦所說:奧運是對過往的朝拜,是對未來的信任。
大年三十前,我進入北京冬奧會閉環管理。26個日日夜夜,平均每天3到4個小時的睡眠,30多場次的拍攝采訪,我用鏡頭見證了北京冬奧會首金的誕生,見證了年輕一代中國選手谷愛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和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比賽中挑戰自我的飛翔,見證了老將徐夢桃沖向金牌的豪邁,見證了高亭宇在“冰絲帶”實現中國男子速度滑冰的首枚金牌的歷史突破,見證了任子威艱難奪得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的動情,見證了隋文靜、韓聰獲得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冠軍后的濃情相擁,見證了在全球疫情下各國運動員的團結和友愛,也見證了那些為北京冬奧會默默奉獻的志愿者和防疫人員堅守崗位的大愛。
還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在主新聞中心做視頻采訪?;氐骄频甑臅r候,已經近晚上11點。繞過酒店大堂進入室外的后院,有兩個小亭子,每個小亭子里都有一位穿戴全套防護服的小護士每天在那里提供核酸檢測服務,時間從早上6點到晚上12點,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有位經常見面的小姑娘總是笑盈盈地面對我們。每天都匆匆忙忙,大年三十這天,我忍不住說:“讓我給你拍張照片吧,春節快樂”。至今,我還非常珍視這張“普普通通”的影像。它代表了北京冬奧會上那些在每一個普通崗位上每一天都默默堅守、奉獻的志愿者、工作人員。他們有的可能連冬奧賽場也沒進去一次。激情與愛不只是在賽場,其實一直融于北京冬奧會的每個角落。
2月8日上午,2022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在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進行,中國選手谷愛凌以總成績188.25分斬獲金牌。這是她在本屆冬奧會的第1枚金牌,也是中國隊在本屆冬奧會收獲的第3枚金牌。
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攝協主席李舸帶隊;以新華社攝影部副主任蘭紅光,中國新聞社攝影部主任毛建軍,《北京青年報》攝影部主任胡金喜為支柱;《中國體育報》攝影部主任魏征、《新京報》攝影記者陶冉和《工人日報》攝影記者王偉偉等也是小分隊成員。以“勤奮”兩個字評價小分隊成員這次的冬奧會采訪并不準確。拼,才是更合適的詞匯。李舸、蘭紅光、毛建軍、胡金喜等作為攝影部門的領導和資深攝影記者,面對難得的北京冬奧會歷史機遇,每個人每天跑兩三場賽事,早起晚歸,不僅要發稿,回到賓館還要看稿、整理照片,每天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一直在拍攝雪上項目的魏征,凍得手都裂了口子,臉又曬又凍,出了粗糙的高原色;陶冉和王偉偉經常背著長焦鏡頭到處跑,總是精力充沛,一天之內能從張家口拍完賽事折回北京再戰。在整個采訪中,他們長期在一線采訪報道的經驗、對新技術的超強把握能力、在采訪中的快速反應和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以及永遠在尋找突破的創新意識給了我很多啟發。
這次小分隊談論最多的問題還不是睡眠少、旅途勞頓,而是攝影的創新:如何從我在場到抓取最佳典型瞬間,再到擺脫雷同的典型瞬間,表現運動員精神氣質,引入更深層次的視覺化表現?多數得到奧運會報道權的攝影師都是有新聞報道任務的,有媒體客戶需求,所以精彩和高潮瞬間的寫實報道是基本的要求。畢竟每個新聞機構能申請進入奧運賽場采訪報道的人數還是非常有限的,新聞報道還是首位。奧運會作為體育賽事,對允許近距離拍攝和能夠拍攝運動員沖刺和獲勝等最佳攝影位置的依賴性大,大通訊社組成的奧運報道隊有特殊位置拍攝的優先特權,普通新聞單位的攝影記者需要通過提前數小時站位和換取重要場次的重要位置攝影袖標才能實現。在此基礎上的創新,給有著繁重任務的攝影師以更大的壓力。
在這樣一個現實面前,我看到李舸憑借他對奧運精神的深入理解,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冷靜的思考,抓取了讓我們站在同樣角度沒有想到的瞬間,展現了北京冬奧會的精神氣質。胡金喜一如既往發揮了他在拍攝體育等賽事的激烈運動瞬間敏銳的觀察和硬朗的拍攝功底,拍攝出富有生命力的生動影像。毛建軍憑借他在美國常駐期間訓練出來的對新聞事件的敏銳觸覺,讓作品呈現出激烈的競技中富有新聞故事的耐人尋味的影像。魏征憑借著體育攝影爐火純青的技術功底和對雪上項目的熟悉和經驗,運用自然的光線和氣候的變化,營造出頗富詩意的影像。在和小分隊隊員的學習和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我也進行了自己的創作嘗試。
2月6日,在五棵松體育中心舉行的2022北京冬奧會女子冰球小組賽中,中國隊以2比1戰勝日本隊,隊員相擁慶祝。
在北京冬奧會快節奏的拍攝過程中,我希望我的影像可以稍稍靜下來,帶著中國這片土地的元素,帶著中國場館的獨特氣質和奧運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希望我拍攝的影像給人以思考,比如在北京冬奧會中,自然與挑戰自然的人的關系、空間與人的關系、工業遺跡與人的關系、個人與團體的關系、疫情與人類樂觀向上的精神的關系。比如,在拍攝中國短道速滑混合團體賽奪得首金時,我放棄了有沖擊力的特寫,而拍攝了大空間中運動員奪金的感覺。但空間沒有我想象的好??吹酵袀兣臄z的激動人心的特寫,那一晚,我還是有一種失去典型瞬間的心痛感。我還是很喜歡我拍攝的谷愛凌在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工業遺跡前的那一跳和她背后露出的中國龍裝飾,這些賦予了照片本身很多內涵和外延。我拍攝的中國女子冰球隊戰勝日本隊后的照片,緊密相擁的感覺很安靜,但我覺得照片很有力量。女子冰球加拿大隊戰勝美國隊奪取金牌的時刻,高潮迭起的歡慶瞬間中,我抓住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戴著口罩的替補守門員因為裝備重、行動慢,當隊員相擁慶祝時,最后一個跑過來,擁抱團隊。我為在疫情下人類仍保有的那種激情和勇氣而感動。但創新意愿在每次比賽奪金高潮時,很容易被打破,因為作為攝影師,誰也不想失去那些你腦海中固有的富有沖擊力的典型特寫瞬間。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經常猶豫不決,為失去了精彩瞬間而心痛。攝影是遺憾的藝術,也是痛并快樂著的藝術。
今天,北京冬奧會無數令人難忘的瞬間已經過去,天氣還沒有轉暖,燃遍全身的激情和摯愛仍在持續。
?。ㄗ髡呦抵袊鴶z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副隊長、中國攝影報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