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
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承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主任郝向宏主持成立儀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網絡影視評論委員會理事長張衛,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網絡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張智華等專家學者及影視和新媒體從業者代表參加了成立儀式。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成立儀式現場。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在成立儀式上致辭。
徐粵春在致辭中對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的成立和“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認為活動的舉辦恰逢其時,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切實舉措,也是今后專委會工作守正創新、繁榮發展的迫切需要。他代表中國評協對新媒體委員會開展工作提出了三點期望:推動網絡文藝評論的理論研究,推動學界業界溝通、傳統新興融合,推動建設天朗氣清的網絡文藝空間。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主任郝向宏主持成立儀式。
成立儀式由郝向宏主持,他表示,委員會將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主陣地、主力軍和前沿作用,既”做金剛怒目,落地有聲的工作,同時也要做潤物無聲,細雨潤物的工作“,融合傳統文藝評論,抓好理論和創新,大力傳播主旋律影視作品,加大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傳播和影響,推動網絡文藝的健康發展。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宣讀新媒體委員會名單。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成立儀式現場。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徐粵春、郝向宏、尹鴻向委員頒發聘書。
新媒體委員會主任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郝向宏擔任,秘書長由“影視風向標”主編胡建禮擔任,馬強、谷雨、楊珺、張寧、張恒、陳立、邵燕君、羅姣姣、岳淼、孟祥寧、夏烈、席偉航、彭侃、譚飛等14位專家獲聘新媒體委員會委員。據了解,中國評協專委會是協會聯系各地區、各藝術門類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協會開展學術活動、加強理論建設、推進專業評論、團結聯絡文藝評論家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國評協已成立9個專委會。
緊隨成立儀式之后,新媒體委員會就地召開了“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尹鴻、饒曙光、張頤武、張衛、趙衛防、張智華、谷雨、張寧、王純、珂seeker、宋坤儒、徐閃閃、王韻、霍艷等專家學者、傳統媒體工作者和新媒體從業者代表圍繞主題各抒己見,展開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總結行業成功經驗,探討未來發展方向。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秘書長、“影視風向標”主編胡建禮擔任研討會學術主持。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研討會現場。
3月22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圖為研討會與會者合影。
近年來,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旋律影視創作守正創新,緊扣時代脈搏,佳作不斷涌現。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主旋律影視劇創作的豐收之年,《覺醒年代》《山海情》《跨過鴨綠江》《大決戰》《長津湖》《功勛》等多部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主旋律影視作品脫穎而出。今年春節檔的《長津湖之水門橋》也是國產戰爭電影的升級換代之作。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也成為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這批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體傳播卓有新意、富于成效,對于主旋律影視創作的穩步拓進與中國影視強國的建設,顯然具有需要總結的美學意義和傳播學價值。對此,研討會主辦方和有關專家學者認為,研討主題里有三組關鍵詞,“主旋律影視作品”強調藝術本體,希望引導創作、多出精品;“面向青少年”強調藝術審美對象,希望提高審美、引領風尚;“新媒體傳播”體現了新時代的新面貌,希望文藝評論進一步褒優貶劣、激濁揚清,也對剛剛成立的中國評協新媒體委員會發出殷切期待。
饒曙光表示,《人世間》等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年輕觀眾審美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面向青少年積極傳播,受到眾多年輕觀眾的追捧。要建構科學的影視評估機制,推進影視評論工作前置,推動電影等文藝事業可持續發展,鑄就新時代文藝發展繁榮的新高峰。
張頤武教授認為,新媒體傳播主流影視作品是大有可為的領域。短視頻、直播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力,能夠促進主旋律影視的傳播形成新的路徑和方法,找到新的平臺。同時也要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趙衛防表示,“新主流大片”將主流價值觀與類型美學對接,其中對主流價值觀的深度和多元化書寫促進青少年的思考,類型美學更易為青少年接受,為今后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啟示。
張衛認為,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將自己投射到偶像身上,觀看影視作品時與偶像同呼吸共命運,認同偶像在影視作品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所以在主旋律影視作品中使用偶像明星是助力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張智華以《長津湖》《功勛》《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視作品為例,認為這些影片在院線、電視、網絡等廣泛傳播,形成良性互動,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積極影響。主旋律影視作品面向青少年的網絡傳播行之有效,應該大力推廣。同時應注意傳播方式方法多樣化,不斷提高水平與效果。
嗶哩嗶哩UP主珂seeker、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的導演宋坤儒、正午陽光宣傳總監徐閃閃等媒體從業者結合自身經驗和作品談了如何繼續探索新媒體平臺發展規律,創作優質內容,提升主旋律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與會者表示,要通過新媒體對主旋律影視作品的泛在化傳播、個性化欣賞和互動化評論,最大限度地促進主旋律影視作品對青少年的精神激勵、思想引領和風尚熏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尹鴻在總結發言中提出,”真摯、真情、真意“這六個字是主旋律作品在新媒體上被廣為傳播并”破圈“的前提,新媒體傳播既要反映真實的現實,也要尊重藝術呈現的真實。他總結了新媒體六種不同的傳播方式:一是“感”,如邊看視頻邊將第一感受發到彈幕上找共鳴找共識;二是“評”,有感而評;三是“引”,引用關鍵臺詞、場景等;四是“推”,推出話題,在關鍵節點影響傳播方向、傳播方式;五是“續”,大量二次創作與“續寫”“續集”;六是“用”,衍生出玩具與各種周邊產品。新媒體傳播雖有頗多作用和效果,但還存在引導性和開放性、求同和存異、極端性和包容性這三個問題,有待在未來發展當中共同努力解決。